這一次帶給大家的汽車市場數據分析,或許和以前都不一樣。
除了市場格局發生“大洗牌”之外,我們首次采用了最貼近終端真實表現的交強險數據,也被業界稱為“上險數”。并且數據顆粒度可以精確到每星期的水平。
太長不看版:
·在過去的3月份,汽車上險數表現沒有那么差,大約同比下降8%;
·一汽-大眾、比亞迪汽車、上汽大眾是前三甲,只有前兩者突破10萬輛;
·比亞迪汽車、上汽通用五菱、吉利、長安4家自主車企殺入十強,特斯拉名列第10;
·同比表現較好的車企,大多數新能源表現較好。
相對于中汽協的批發數、乘聯會的批發/零售數,上險數更能反映汽車市場終端真實表現,當然批發數更能體現車企自身的布局和動態。因此,“誰賣得更好”,上險數說服力相對更強。
總結起來3月的趨勢,有三個特點:名次洗牌幅度大、自主整體強勢、新能源強勢。
比亞迪摘銀,力壓上汽大眾
3月上險數前三甲榜單迎來了新面孔和新排序。
一汽-大眾(含奧迪、捷達品牌,此處未計入進口車)依然是銷量榜首,129,762輛的成績拿下8.37%市場份額。要知道,3月份只有銷量五強才能突破5%市占率。不過,由于一汽-大眾已經在很長時間里穩坐冠軍,故而并不出人意料。
?2022年3月車企上險數排名
更值得深究的是亞軍換人。
得益于DM-i插混車型的爆發,高歌猛進的比亞迪,3月份在上險數的維度,拿下了車企銷量銀牌,僅次于一汽-大眾。并且只有冠亞軍跨過10萬輛門檻,而第三名上汽大眾為9.6萬輛。
其實,比亞迪趕超上汽大眾以及其他合資品牌車企的勢頭,在2022年尤為突出,以過去3個月上險數來衡量:
·1月比亞迪85,546輛,上汽大眾136,998輛;
·2月比亞迪69,906輛,上汽大眾77,398輛;
·3月比亞迪114,366 輛,上汽大眾95,517輛。
從1月的“存在明顯差距”,到2月的“望其項背”,再到3月的反超,比亞迪的銷量表現畫出一條進步曲線。DM-i插混深受歡迎,設計紅利悉數釋放,供應鏈自主性較強、應對疫情考驗能力超過其他車企,諸多因素促進比亞迪摘銀。
但是,我們需要給比亞迪和粉絲一個提醒:不用反復提“一個打十個”、“穩壓上汽大眾”這樣的話術。
如果細化到每個星期的上險數,第14周上汽大眾反彈到24,989輛,略高于比亞迪的24,450輛。而第一季度的累計上險數,上汽大眾也仍然排在第二位。終究上汽大眾的產能、渠道門店數量有著龐大的基礎,至少在短期內,在單周或者單月銷量回到比亞迪之上,仍存在可能性。
位居第三的上汽大眾,其實21.7%的同比跌幅在同類中處于中等水平,和一汽-大眾、上汽通用五菱接近。不過,上海的疫情封控,主要影響4月份市場,這對上汽大眾、上汽通用等4月銷量成績將構成嚴重拖累。屆時上汽系發布4月銷量數字時,必然是哀鴻遍野。
誠然,疫情和供應鏈是客觀原因,但上汽系需要強化自身的供應鏈布局,同時在勤懇踏實耕耘市場的態度上面,需要有所進步和調整。這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每一家車企。
自主和新能源的戰歌
如果把2021年稱為“新能源汽車大爆發之年”,相信已經沒有什么人會反對。
我們用數據來說話:2021年中國市場上,只統計新能源乘用車,不含商用車,那么批發銷量為331萬輛,同比增長183%;零售銷量為299萬輛,同比增長170%。在整個汽車市場,新能源滲透率已經超過15%,月末達到20%以上。
?新能源銷量五年變化
2022年的新能源勢頭仍未衰減,2月份已經穩居20%水平,計入商用車為19.2%,而乘用車上險數的新能源滲透率則為21.3%,遠高于1月份的13.9%。
重新提“新能源彎道超車”這個話題,幾年前很多人還在罵“電動車是騙補,彎道超車是癡人說夢”。現在如果你反對,那大概你是想說“新能源車屬于換道超車”,因為本土車企的確憑借汽車電氣化大幅度縮小差距,甚至反超了海外車企。
看看汽車銷量排行榜,突飛猛進的比亞迪和上汽通用五菱、嶄露頭角的新勢力,全部都是靠著新能源汽車打到了份額、打出了氣勢。燃油車大盤低迷的背景下,新能源整體銷量近乎翻兩倍,成為最有力的板塊,也成為自主車企“換道超車”的契機。
以比亞迪為例,到今年年初,旗下新能源車訂單爆棚,根據知情者透露,秦和宋兩款車型已經累積了30萬輛左右訂單;此外,目前比亞迪產能未能跟上需求,隨著擴產和芯片供應的改善,比亞迪有望在2022年實現120萬輛新能源車銷量。
而上汽通用五菱則將“以小博大”和“農村包圍城市”闡釋得淋漓盡致。五菱宏光MINI EV成為這兩年的現象級產品,甚至令日本專家拆車之后驚呼“我們無法做到這么便宜”。之前,業界詬病上通五菱難以做好品牌上攻,但隨著宏光MINI走向城市、LINGHOUSE展廳的誕生,“微型車也可以精致化”成為品牌向上的另一個維度。只不過,上通五菱仍需考慮“小車如何實現利潤”,以及“賣積分之外的長遠盈利模式”這些課題。
十強之中還有一個特殊的身影:特斯拉,憑借“季度末攻勢”占據“十強守門員”地位,64,945輛成績達到4.19%份額,同比飆升87.4%。
不得不承認,特斯拉在銷量規模上逼得很緊,根據規劃,2022年特斯拉國內產能將翻倍至100萬輛。再考慮特斯拉在品牌檔次上的優勢,這家以激進為品牌調性的車企,依然是中國新能源車最大的對手。
不過,比亞迪和上通五菱在借助新能源攻城略地的同時,自主三強吉利長安長城則因為在新能源方面慢半拍、攻守周期轉換和供應鏈瓶頸等因素,排名和銷量有所下滑。
自主領頭羊頭銜一直處于交替更迭,譬如1997年之后,奇瑞長期憑借QQ和“先起步”而領軍;2010年前后比亞迪靠著F0和F3稱雄;2013年左右的SUV熱潮給了長城登頂自主的契機;2017年前后吉利靠著體系進步領跑多年,直至2020-2021年長安形成威脅;而2022年比亞迪的DM-i攻勢大有重回自主王座的氣概。
由此可見,新能源和自主的興起,大趨勢之下,是洗牌壓力的加劇。對單個企業而言,如果不能把握住產業新潮流,便可能將王座拱手,而處于低潮期的“前任王者”,則又能夠通過勵精圖治從而東山再起。
?吉利、領克和長安、歐尚在原始數據里分開統計
銷量規模相對較小的新勢力,同比增幅更為驚人,例如小鵬汽車與合眾新能源/哪吒汽車都實現了200%以上的同比增幅。
江淮汽車、東風柳汽和東風乘用車的成績具備兩面性:排名靠后,但增幅較好甚至驚艷。這也和對比基數、產品換新周期密不可分。
物換星移,白云蒼狗。如今依靠燃油車與合資企業身份打天下反而成了另類,十強里只剩下一家例子:廣汽豐田。在燃油車大盤份額縮水的背景下仍能固守5%市占率,以及17%的同比增幅,還是依靠了豐田的品牌力、廣豐車型的產品力,以及珠三角這一輪相對較好的供應鏈與市場形勢。
樂觀之后需謹慎
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,包括歐陽明高和王傳福等人士,業界給了2022年新能源車銷量550萬輛左右的目標,甚至還有觀點認為有可能將上調到600萬輛左右。
然而這個目標的達成,會以痛苦作為代價。
首先,當前疫情仍然在拖累汽車市場,并且從上海蔓延開的新一輪疫情,對汽車銷量的負面作用超出了業界在年初的預計。
根據長安、比亞迪等車企人員的反饋,僅僅西安疫情,就在拖累新能源車相關設備的運輸,不利于新能源車銷量上漲,而長安E-STAR等車型供不應求導致暫停交車就是體現之一。550-600萬輛新能源銷量目標的實現,存在無法達成的概率。即便實現,也會是無數企業帶傷上陣的慘勝結果。
其次,如果燃油車市場因為疫情和供應鏈坍塌過快,即便新能源板塊有所“找補”,也會存在結構性損失,譬如傳統車企裁員、銷售渠道萎縮、整體車市縮水等。
第三,新能源市場的后續發展,誰會獲得更多收益?
上文提到按照滲透率對比,自主車企是最大的紅利陣營。但是這樣就意味著,隨著特斯拉、大眾ID.在2022年放量,外資品牌的滲透率會得到大幅度提高。而自主品牌由于對比基數較高,同比增幅會受到影響。
所以提前說一句:倘若2022年,自主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速沒有高于外資品牌,那么唱衰“自主新能源在夾攻里不行了”意義不大,我們需要預瞻到合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反撲,最典型就是大眾ID.的上漲,預計南北大眾今年合計能夠銷售超過30萬輛。
此外,頭部新能源車高歌猛進,腰部和腳部新能源車低迷不前,卻又有大量實力不等的新玩家進場。這意味著新能源產能過剩是板上釘釘,“擴產潮”之后勢必是“死亡潮”,必然會有大量新能源品牌倒下。
新能源與電動車強勢企業的戰報,足以給我們鼓舞,整體車市的嚴峻形勢和自主三強的低潮期,又需要業界冷靜。
我們一直站本土品牌立場,也從長遠角度看好電氣化方向。但發展路徑絕非一馬平川。樂觀與謹慎,從來都是一體兩面、無法分割。
來源:汽車公社